Tag: 教練

  • 劉智樂:由電工學徒到香港隊,雖然走了很遠路,但仍然享受足球給予我的一切

    劉智樂:由電工學徒到香港隊,雖然走了很遠路,但仍然享受足球給予我的一切

    「這年機會多很多機會,入第一球之後很快又入選到香港隊,還要射入一球,兩個星期內眨下眼就發生這麼多事情。然後所有事情都開始愈來愈順,球隊有更穩定上陣機會。」

  • 羅國豪:資深青訓教練道出殘酷現實,但依然想付出一切捉緊每位喜歡足球的年青人

    羅國豪:資深青訓教練道出殘酷現實,但依然想付出一切捉緊每位喜歡足球的年青人

    「香港青訓唔得、唔夠」一直是其中一大爭議話題。到底青訓是否真的「咁唔得」?曾在流浪任職12年,期間做過一隊助教、在理文擔任六季青訓總監的羅國豪(羅sir),近年自立足球學院,經驗令他得出結論⋯⋯

  • 張寶春:一步一步推動女足職業化

    張寶春:一步一步推動女足職業化

    「男子球員和女子球員對足球的理解和視野有很大差異,我很強調訓練是為了比賽,如果在比賽期間突然被對手高壓緊迫,我們就會失去控球權、輸波。所以我們的訓練內容不斷重複,除了希望鍛鍊技巧,更是要她們理解從而改變——球員不單純是等教練的指示然後執行,而是在落到場比賽時可以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。」

  • 林嘉緯:香港最後一代正統10號,家傳戶曉的本地球星

    林嘉緯:香港最後一代正統10號,家傳戶曉的本地球星

    「有時很不明白,不是喜歡足球才做職業球員嗎?年青球員要對自己有要求,尤其香港的聯賽你取得一時三刻的成功,都不代表水平很高。我直到今日對自己每一腳的要求仍然很高,傳送的尺寸、位置每一球都要用心去判斷。其實技術不好都不重要,但有時在我的年紀還跑得比他們多,這就很有問題。」

  • 福保羅:自律地享受足球

    福保羅:自律地享受足球

    「另外我總是經常推自己不斷加操,在重返港會後,我總是想快些推自己去做gym和訓練,但因為肌肉還未預備好,竟然再一次受傷了。回想覺得自己很笨,復元確實需時,太急進反而適得其反。」

  • 李恆基:由體育記者到球隊MO,以筆和鏡頭書寫香港足球二十年

    李恆基:由體育記者到球隊MO,以筆和鏡頭書寫香港足球二十年

    「第一件事是開心事,2009年東亞運,港隊憑互射12碼擊敗日本。我由十歲起開始睇本地波,對港隊情感很強烈。當時忍不住哭了出來,但馬上轉身抹乾眼淚,因為不想讓行家看見。那次是港隊首次在主場取得金牌,感覺見證了一段香港的重要歷史,感到非常光榮和感動。」

  • 韋婉婷:唯有外闖,才能體會職業足球真正節奏

    韋婉婷:唯有外闖,才能體會職業足球真正節奏

    「在泰國聯賽無時無刻都要準備下一仗賽事,長期都要保持競爭心態,贏波無時間太開心、輸波或表現差亦不可以太失落。因為你一旦訓練時表現不穩,就可能馬上失去位置,所以要用最快時間調整自己的心態。而香港的環境是很難有這種競爭性,每年都只會在等那幾場比賽,會令你好有火去準備。」

  • 何振廷:只想投入踢好每一場波

    何振廷:只想投入踢好每一場波

    「在傑志的時候,身邊的球員實在太有質素,你到場一定會踢得好舒服,失了波後面都有隊友很快包抄,其實可能其他人落去踢一樣都會踢到,現在回想,當年被選為最佳青年球員可能真是有點overrated。踢大球會是時勢造英雄,一離開就即刻露餡。」

  • 亞古沙:千禧時代港甲神射手,今日以培訓青年球員為志業

    亞古沙:千禧時代港甲神射手,今日以培訓青年球員為志業

    亞古沙的出色表現亦吸引到喀麥隆國家隊注意,兩度入選集訓隊,外號「雄獅」的喀麥隆是2000年和2002年連續兩屆非洲國家盃冠軍,亦是2002年世界盃決賽週隊伍,亞古沙入選後與當時世界級球星、效力巴塞隆拿的「獵豹」伊度奧一起訓練,成為一時佳話。最終未有為喀麥隆上陣過的亞古沙,2010年取得本地球員身份,可惜由於護照遲遲未獲批,只為港隊在省港盃上陣過,無法出席當年東亞盃決賽週。

Translate 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