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次在雅加達水土不服,今次去烏蘭巴托亦如是。寒冷天氣又食唔慣,果然作客跟主場,是有差異。
到最後奧運夢仍然是一個夢,雖然香港球迷早已集慣「穩守突擊、雖散猶榮」的老句子,但出局的一刻仍然不勝唏噓。2009年東亞運之後,政府啟動「鳳凰計劃」,青年代表隊開始有固定操練,2014年亞少盃歷史性晉身決賽週,令到這班97/98仔被譽為「黃金世代」。



可是好景不常,有些球員在甲組浮浮沉沉,又有些遠走高飛,又有些仍是面對就業VS足球員的抉擇,能在超聯企穩陣腳的並不多。今次「黃金一代」的成人禮,未至於要說是香港足運的失敗,但也反映了鳳凰計劃下成長的球員,始終未能擺脫香港足球過往的困境。「黃金一代」這四個字,似乎也成為了球員的重擔。
勝與負,始終都是落場十一人去控制,冇識波牌,不想評價教練或球員表現;但有時從旁觀察,也會略略感受到勝負的關鍵:首仗賽事氣溫0度,兩支球隊的裝備由同一個贊助商提供,對手後備有毛毯包腳,香港隊卻沒有。這件事未必是勝負關鍵,也沒有要追究責任的意思。但由小事見大,有些地方足總實在需要改進。
今次系列賽對香港足球影響不少,既是鳳凰計劃的第一張成績單,又是「黃金世代」的畢業戰。無論如何,也感謝球隊的努力、還有給球迷的小禮物(雖然海報裡的人頭同簽名的人完全冇關)。能夠有機會去烏蘭巴托睇足球,已經是一件很爽的事。
香港足球是共業,踢嘅有份,教嘅有份,吹嘅有份,執波嘅有份,寫嘅有份,睇同鬧嘅都有份,打氣嘅有份,要反省就唔該全世界一齊嚟做返自己嗰Part。
